2008年1月23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谨防专家患上“恐权症”、“崇富病”
孙瑞灼

  四川消费者听证代表黎香友先生抵达北京时表示,手机漫游费听证会方案制定者之一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对方案及漫游费等相关问题前后态度不同。此前,阚凯力在新浪网做客解读时态度非常坚定、明朗,就是要完全取消漫游费,然而现在的表态是“以前表达不完整”,要求完全取消的只是漫游建立费(1月21日《成都商报》)。
  手机漫游费听证会结果如何尚不知,但如此“出尔反尔”,不能不让公众对专家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专家的身影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然而有些专家的名声却不太好。一些专家在金钱的诱惑下,失去了应有的学术良知和社会公德,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有些专家甚至不负责任地给出“专家论证性意见”,结果成为违法行为的通行证,造成严重损失。发生在广东梅州市兴宁的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其中曝出的“专家论证”丑闻让我们印象深刻:安全开采可行性专家组论证意见称,大兴煤矿所在的四望嶂矿区“所开采的煤层大部分都已在水淹区影响范围以外,其正常条件下的开采是安全的”,结果是专家们前脚刚走,矿难后脚就跟进,导致123名矿工命丧矿底。
  显然,如今部分专家患上了两种病:一是“恐权症”,二是“崇富病”,沦为一些权贵和富豪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目的的工具。这并不是夸张。中国工程院早在给2005年新当选的院士的两封信中就提到:“应避免参加与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活动,特别是商业广告和造势。”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样的道德劝诫显得苍白无力。
  与科研领域的学术造假相比,专家的公信力造假危害更甚,动摇了人们的学术信心和对专家的信任,但其受重视程度却又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需要对专家的公信力也来一场“打假”。有关部门不妨建立专门监督机构,公开接受社会举报,将专家的公信力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同时,可以建立一种退出机制,打破专家的“铁饭碗”,及时将那些丧失品格、名不副实的“专家”清出专家队伍。